
胶衣起皱是玻璃钢成型过程中常见的问题,通常由厚度不足、固化不当或表面污染等因素引起。一般来说,通过调整工艺并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,能够有效避免和修复这一问题。
胶衣起皱的成因
- 胶衣层过薄:当胶衣层厚度低于3毫米时,即便充分固化,其耐溶剂性可能依然不佳。在后续积层操作中,由于固化放热以及溶剂侵蚀,会导致胶衣层出现橘皮状或皱起现象。
- 上增强层过早:若胶衣尚未完全固化,会被后续的树脂积层或第二遍胶衣溶解并共同固化,进而导致皱起或鼓起问题。
- 温度低,固化剂太多或少:温度过低可能使第二遍胶衣或树脂长时间无法凝胶,从而溶胀胶衣;固化剂添加过多或过少会引发过度收缩或固化不彻底,造成局部起皱。
- 湿度大:工作环境的湿度应控制在80%以下,因为水分会破坏聚酯材料的正常聚合反应。
- 模具表面污染:油污、苯乙烯或脱模蜡残留等污染物都有可能引发局部胶衣起皱。
如何判断胶衣层是否固化良好?
固化良好的胶衣表面——略带粘性,但手触不会带下胶。
典型固化时间:在室温24℃的条件下需90分钟,60℃时则需45分钟。
其固化时间会随环境(及模具)温度的升高而缩短,随温度的降低而延长;一般固化剂用量不低于1%,不高于1.5%,特殊工况或引发剂需根据实际情况调整。
注意:胶衣不应过度固化(会降低层间粘结性),也不应隔夜固化(防止预离模)。

修复轻微胶衣起皱的方法
- 使用带有金刚石尖端的Dremel工具或细部铣刀打磨起皱区域,确保表面平整。
- 对相同类型的胶衣材料进行催化后,填充至受损区域,并使其略高于周边表面。
- 放置一夜以确保完全固化,随后进行湿磨和抛光处理,注意避免过度切割周围区域。
严重胶衣起皱的处理方式
若胶衣起皱现象严重且遍布整个项目,建议及时剥离去除并重新喷涂。如部件已成型,则需整体(80或120目粗砂)打磨,再进行翻喷处理。注意大规模胶衣修复成本高、难度大,且难以保证其层间结合强度。
预防措施
- 环境控制:保持工作环境温度在18 – 25℃(低于15℃时固化非常缓慢)以上,模具和材料需提前适应车间温度。
- 操作方式:一次性厚度喷涂时,推荐第一遍湿膜厚度为0.2mm(快速排泡),间隔5分钟后喷涂至目标厚度;如(立面)需多遍喷涂以防流挂,则推荐湿膜厚度应为0.3 – 0.4mm,且每遍需彻底固化后再喷下一遍。
- 清洁处理:应避免任何污染物(如苯乙烯、蜡垢或固化剂滴落等)接触胶衣表面,防止影响固化。
通过上述方法,能够显著降低胶衣起皱的风险,提高玻璃钢成型的成功率和成品质量。